個子不高,皮膚黝黑,穿著一身褪色中山裝的圖布巴圖,臉上總帶著靦腆的笑容。平日里親切隨和的老人,一旦涉及種樹的事兒,脾氣就倔得像駱駝。
巴丹吉林沙漠是中國的第三大沙漠,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阿拉善盟,是我國北方沙塵暴的沙源地之一。
沙漠西部的邊緣,有一個小村莊叫古日乃,圖布巴圖和妻子就住在這里。這些年村里的人口越來越少,兒女也想接夫妻倆去城里住,但都被圖布巴圖拒絕。他們心里還有一個夢想,那就是在這片戈壁荒漠里,種上一萬畝梭梭。
大漠深處的一片綠
圖布巴圖2002年退休,退休后就帶著老伴種梭梭。他們在沙漠中拉起了一道10公里長的圍欄,圍封2000多畝荒漠,開始種樹。17年里,老兩口在這2000多畝戈壁荒灘,每年都要種下1000多棵梭梭樹。17年的堅持,讓圍欄內外變成了兩片天地。
“小的時候這個地方都是梭梭,滿滿的梭梭,滿滿的蘆葦,就是駱駝進去就看不見。”古日乃地區(qū)過去是一片季節(jié)性的濕地,圖布巴圖就出生在這里。上世紀中葉以來,黑河中上游大量工農業(yè)用水使得下游供水急劇減少,東、西居延海干涸,風起沙揚,成為肆虐華北沙塵暴的策源地。
圖布巴圖退休前是古日乃蘇木的鄉(xiāng)長,那時候政府組織群眾植樹固沙,嘗試過很多樹種,可沒過幾年,都因為高溫干旱少雨的氣候死掉了。梭梭是當地土生土長的一種喬木,種子遇水發(fā)芽快,成活率高。
17年前,圖布巴圖決定要在這片荒灘上種梭梭的時候,第一次種下100多棵,只有一兩棵活了下來,戈壁荒灘上的酷熱、狂風、干旱、嚴寒,無時無刻都在摧毀著任何生命。
兩位老人從春天一直種到深秋,發(fā)現只有初春和入冬前種下的梭梭成活率最高。種下的梭梭,水澆多了也會死,什么時候澆水,澆多少,都要去摸索。
“心尖上”的梭梭林
現在,2000多畝荒灘上,哪里有梭梭幼苗需要澆水,哪里的幼苗受到老鼠、野兔威脅,需要防護,在兩位老人心里,比自己家有多少只羊都清楚。
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為了能讓長出的幼苗存活,夫妻倆必須要到30公里外的深井打水,光是運水,圖布巴圖就騎壞了好幾輛摩托車,F在,圖布巴圖換了輛大摩托車并做了改裝,一次就能掛載48個水桶。
梭梭的種子存活時間極短,育苗是個又難又累的活兒,為了節(jié)約成本多種樹,圖布巴圖從不買現成的苗子,梭梭苗全部都是自己用種子培育而成的。
長期野外作業(yè),夫妻倆的面龐被大漠驕陽烤得黝黑,雙手皸裂得如同樹皮,手指和手背上也都貼著泛黃的膠布。長年風吹日曬,兩位老人看上去也比實際年齡要蒼老許多。夫妻倆把大部分的積蓄都花在了種樹上,住的始終是那套公家分的舊平房,名下沒有任何屬于自己的房產。
曾經有不少人看上了這一大片綠色的梭梭林,有人想重金承包,圖布巴圖沒有答應。其實老人也缺錢,可他舍不得自己親手種下的這片梭梭林。
目標是種一萬畝
從年屆半百到年近古稀,圖布巴圖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在干旱的巴丹吉林沙漠邊緣種出了一片綠洲。他在綠化治沙上的堅持與奉獻也感染著越來越多的牧民,他們自愿加入到綠化治沙的隊伍中。
對自己的家鄉(xiāng),圖布巴圖不僅想讓它變綠,也想讓它變富。他們在綠化造林的同時,也不斷嘗試改良肉蓯蓉的人工嫁接技術,并無償傳授給牧民。這種寄生在梭梭根部的名貴中藥材,讓他們走上小康致富之路。
圖布巴圖自己卻堅持不種肉蓯蓉:“我唯一的想法就是種樹還綠,肉蓯蓉過量種植可能會引起梭梭死亡,我就不種了。”在圖布巴圖心里,梭梭林比什么都重要。
“一直把梭梭樹種下去,我的目標是種一萬畝!”圖布巴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