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市虎山公園里,有兩眼無名泉水,十幾年間,前去排隊取水的市民絡(luò)繹不絕,兩個泉眼顯然有人工雕琢的痕跡,它們是怎么來的?取水人不少,知情者無幾。春節(jié)前夕,一塊字跡工整的告示牌出現(xiàn)在泉眼上方:“17年來,這是(我)最后(一次)組織大家疏通水管,水池蓋好小房子,(我)從此就無牽無掛了……”告示的落款處寫著:“八十三歲老人鐘鴻亮離別留言”。取水的人們恍然大悟:原來這么多年來,是一位老人守著這一泓山泉?墒牵婙櫫劣质钦l呢?
不知名的山泉,不知名的護(hù)泉老人
如果不提前做功課,第一次來的人很難找到那兩眼泉水的具體位置。但真要找這兩眼泉水,卻也不難。站在虎山路邊,但見有人提著空水桶鉆進(jìn)林間,一路隨行便可直達(dá)泉前。泉眼嵌于假山之中,以石魚雕刻裝飾,泉水經(jīng)石魚之口汩汩流出。泉眼一側(cè),10余個空水桶已排成一列,靜候“叫號”。
取水人大多悠閑地在一旁等待,隨便一問,喝此地泉水最久者已10年有余,“閱歷淺薄”的也已喝了三四年。說起泉水的好處,取水人各有夸贊。“泉水口感甘甜,喝慣了它,再喝自來水都不舒服。”;“用泉水泡茶,茶杯里都沒什么茶漬。”
然而,這兩眼泉叫什么?沒人知道。只是十幾年下來,取水人越來越多,到了夏天取水旺季,甚至有人甘愿受蚊蟲叮咬之苦,半夜來此排隊取水。
說起鐘鴻亮,幾乎沒有取水人知道其人其事,那塊手寫的告示牌也已經(jīng)撤下,不知去向。有幾位年紀(jì)稍長的取水人僅僅有這樣淺淺的印象——有一位老人一直管著泉水,以前經(jīng)常能看到他。至于老人是誰、老人和泉水有何關(guān)聯(lián)、告示牌去了哪里,無人能說出所以然來。
鐘鴻亮老人
一位老先生說道:“最早把泉水弄好的,是一位鐘老師,今年80多歲了,據(jù)說鐘老師身體不好,有些日子沒來了。”
老先生引著記者去了半山腰,一個磚結(jié)構(gòu)的蓄水池安靜地坐落于林間。一根水管從蓄水池引出,依山澗之勢直通泉眼,泉水方能從泉眼處流出。“這個蓄水池也是鐘老師出錢造的,為的就是保護(hù)水源不被污染。”老先生說,“這里的老住戶都知道,鐘老師是真正的護(hù)泉人。他的故事應(yīng)該讓更多人知道。”
一泓山間泉水,17年勞碌奔忙
記者經(jīng)多方聯(lián)絡(luò),終于在醫(yī)院見到了鐘鴻亮老人。圓臉、銀發(fā)、穿著筆挺成套的黑色中山裝,鐘老顯得精神矍鑠,只是左手上戴著的藍(lán)白條手環(huán)提醒著,他是一名病人。鐘老有一本筆記本,上面記錄了與泉水相關(guān)的大量信息。“我現(xiàn)在還看得清、聽得清,但很多事情還是記下來比較放心。”他說。
鐘老是余杭人,當(dāng)年因妻子在牛奶廠工作,才搬到半山一帶生活。鐘老最初接觸那泓無名泉水,是在2001年。作為普通的山泉,虎山附近居民喝那泉水已有數(shù)十年,取水全靠瓢來舀。
“那個時候,根本沒有現(xiàn)在看到的兩個泉眼。”那時,鐘老看著泉水自然匯成的小池子,覺得既不衛(wèi)生,也不方便。幾經(jīng)思量,他自掏腰包,花了1700元,買來磚塊、水泥、水管,憑一己之力將這些建材搬到了半山腰,準(zhǔn)備興建蓄水池。“為了找一個好的蓄水位,我差不多跑了半座山,這才選定了兩個山頭間的狹窄處。”之后,鐘老深挖砂石,用磚塊砌成蓄水池,再用水管將泉水引至山腳,做成了第一個取水點,也就是我們看到的石魚泉眼。
泉眼一做好,附近不少居民拍手叫好。鐘老從中感受到,為大家做好事,那是一種驕傲。
磚結(jié)構(gòu)的蓄水池
善始易,善終卻要多經(jīng)坎坷。蓄水池建好沒多久,一場夏季暴雨帶來的山洪將它完全淹沒,樹葉、雜物滿布池內(nèi)。鐘老連趕幾天工,用山石筑起一個防洪壩,引山水沿蓄水池邊泄出,不致污染泉水。
2012年,虎山公園開建,蓄水池一度面臨拆除。鐘老四處奔走,最終在當(dāng)?shù)鼐用竦闹С窒,保住了蓄水池?015年,鐘老與熱心市民籌集資金,在山頂附近找到了第二處水源,又開辟了一個取水點。
讓鐘老難以放心的是,在日常取水過程中,有人擅自拉開引水管前的濾網(wǎng),導(dǎo)致雜物被吸入管內(nèi),造成水管被堵,泉水越來越小,甚至有人直接去蓄水池舀水,污染了水源。這些舉動讓鐘老不得不進(jìn)行了“最后一次”維修,并寫下了那塊“離別留言”。
心臟不好、胸腔積水,身心俱疲的鐘老實在承擔(dān)不起護(hù)泉人的責(zé)任了。那一塊告示牌,他希望所有取水人都能看到。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鐘老一直說,護(hù)泉這些年,并非只有他一個人在努力,很多人都在幫助他。今年年初的一件事,就讓老人感動不已。由于身體不好,鐘老很清楚,憑一人之力,已經(jīng)無法重新修繕蓄水池和引水系統(tǒng)了。為此,他寫了一封公開信,希望有熱心人能幫幫他,并留下了時間和地點。
那天,鐘老按信中所寫的時間趕到泉水邊,看見十幾個素不相識的人已經(jīng)聚到一起。鐘老和這群熱心人一起上山,重新砌墻、裝水管、搬石頭,完成了“最后一次”修繕工作。“我年紀(jì)大了,也不會用微信,但我有屬于自己的‘朋友圈’。”鐘老哽咽著翻開筆記本,一頁紙上,八九個聯(lián)系人寫得一清二楚——華豐的鐘師傅、“大力士”梁師傅、甘長村胡師傅、一起來的王剛夫婦……
記者撥通了其中一位聯(lián)系人王剛的電話。王剛是山東人,目前在杭州某國企工作,因為一次偶然的取水,他聽說了鐘老的故事。“后來我見到了鐘老師,特別感動。他這么大的年紀(jì),身體又不好,一直為大家做好事,我們年輕人也應(yīng)該盡一份力。”王剛說,看到鐘老留下的公開信,他和妻子決定一起幫鐘老做一點事。
王剛夫婦和一群熱心人幫鐘老完成修繕后,并沒有斷了聯(lián)系,他們建起了一個名叫“湖山福慧清泉公益”的微信群。如今,這個群已有25名成員,大家經(jīng)常會在群里討論泉水該如何保護(hù)、修復(fù),有什么想法也會及時告訴鐘老。“如果沒人維護(hù),泉水就會越來越小。”王剛說,“希望大家能聚到一起,讓鐘老師的精神像泉水一樣,一直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