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經(jīng)濟 > 中國硅谷
投稿

北京中關村村史館 講述科技創(chuàng)新故事

2021-10-05 07:00:31 來源:人民網(wǎng)-人民日報 作者:施 芳 點擊圖片瀏覽下一頁

 

  圖①:中關村村史館外景。
李啟晗攝
圖②:中關村DNA雙螺旋結(jié)構(gòu)生命雕塑。
影像中國
圖③:中關村村史館中的四通公司中文電子打字機。
本報記者 施 芳攝
圖④:中關村村史館中的院士手模和寄語。
本報記者 施 芳攝
圖⑤:錢三強書房模型。
李啟晗攝
圖⑥:蓬勃發(fā)展的中關村。
影像中國

  升級改造后的中關村村史館日前開館。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一件件當年的爆款產(chǎn)品,娓娓訴說著動人的創(chuàng)新故事,將人們帶回那些激情澎湃的歲月。

  興  盛

  成為熠熠生輝的創(chuàng)新符號

  提起中關村,你會想起什么?電腦、軟件、人工智能、科研院所、高科技公司……總之,與“村”完全不搭界。

  時間回到20世紀初,中關村是名副其實的“村”。季羨林先生曾在《中關村感舊》一文中形容這里:“舉目四望,不見人家。”

  中關村這個地名的確立也實屬偶然。中關村有過多個“曾用名”,《成府村志》中寫成“鐘關”。1953年3月,《中華地理志》編輯部遷到這里,工作人員大多只聞地名而未見其字,在印制公用信封、信箋時將地名寫成了“中關村”。

  中關村的興盛始于1951年,當年11月,中國科學院第一座現(xiàn)代化科研建筑——近代物理研究所大樓破土動工,邁出了中關村科學城建設的第一步。1953年,大樓建成,此后這里走出了7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幾十位兩院院士,有著“共和國科學第一樓”的美譽。隨后,中科院各研究所陸續(xù)遷入,都以中關村為通訊地址,地名得以固定。1961年,中關村街道辦事處成立,標志著中關村作為行政區(qū)劃名稱的確立。

  20世紀60年代初,科學城已經(jīng)初具規(guī)模,在科技發(fā)展的洪流中,科學城一直挺立潮頭。截至2019年,中關村地區(qū)有中科院下屬科研機構(gòu)26個。一座座現(xiàn)代化科研大樓拔地而起,一項項共和國第一在這里誕生,一個個重大科技成果在這里面世……中關村漸漸成為一個熠熠生輝的創(chuàng)新符號。

  “從地名到行政區(qū)劃再到國家自主創(chuàng)新示范區(qū)核心區(qū),中關村內(nèi)涵豐富,我們用展覽把這段歷史記錄下來,把中關村的創(chuàng)新精神展示出來。”中關村村史館建設負責人張奕說。

  回  望

  感受拼搏奮斗的科研熱情

  展廳內(nèi),兩棟灰色老居民樓模型引人注目。它們的原型是中關村街道科源社區(qū)13、14、15號樓,這是20世紀50年代中科院專門為安置海外歸國的頂級科學家建造的,名為“特級專家樓”,簡稱“特樓”。

  “特樓”里先后居住過60多位科學家,其中,有9位1948年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有32位中科院首批學部委員,有6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為了加快新中國科技建設的步伐,科學家們奮力拼搏,把家中的書房當作了第二辦公室,“特樓”的燈光經(jīng)常徹夜不熄。

  展覽用全息投影的方式展現(xiàn)了3位科學家居家生活的場景。14號樓104室,核物理學家趙忠堯與學生熱烈地討論問題;15號樓313室,無機化學家柳大剛在書房埋頭整理資料。

  斑駁的書桌、老式的藤椅、頂天立地的舊書架……在原比例復制的錢三強的書房中,戴上VR眼鏡,參觀者仿佛置身先生的工作場景之中。

  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錢三強的生活非常簡樸,自1955年搬進14號樓203室,家中陳設常年不變。最吸引人的莫過于墻上懸掛的“從牛到愛”4個大字,那是錢三強即將入讀清華大學時,父親錢玄同的親筆手書。“學物理,就要向牛頓和愛因斯坦學習,做出成就來,這是其一;其二,學習就要像牛那樣苦干,漸入佳境后,就會愛上這門學科。”父親的諄諄教誨成了錢三強的座右銘,激勵他不斷攀登科學高峰。

  中關村街道如今居住著100多位兩院院士,中關村村史館中懸掛著多年來采集的近100位院士的手模和寄語。“學好科技建設祖國,鍛煉身體保衛(wèi)祖國”“目標始終如一”“打破砂鍋問到底”……樸素的話語,流露出老科學家們對祖國科學事業(yè)的無限熱情。

  “科學家們具有深沉的愛國情懷,這是他們成長和奮斗的不竭精神動力。”在中關村求學6年,看過展覽后,海淀區(qū)西北旺鎮(zhèn)組織部干部徐恒對腳下的這片熱土有了更深的理解。

  為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中關村村史館聯(lián)合中科院直屬機關黨委和部分地區(qū)科研院所,舉辦了“初心致遠——中關村特樓的黨員科學家”主題特展,展示汪德昭、陳家鏞、張文裕、郭慕孫、戴芳瀾等16位“特樓”科學家的入黨志愿書或黨員登記表等珍貴資料,介紹他們的生平、成就等,在大屏幕上播放其本人的采訪、紀錄片等視頻資料,全方位展現(xiàn)老一輩黨員科學家們對初心的堅守、對使命的擔當。

  激  勵

  發(fā)揚敢為人先的精神力量

  一塊落地玻璃幕墻,一條長長的時間軸。上方,記錄著我國改革開放歷程中一個個標志性事件;下方,展現(xiàn)著中關村勇立潮頭、敢為人先,創(chuàng)造的一項項不凡成就。

  展廳里還有許多充滿年代感的老物件:四通公司推出的MS系列中文電子打字機,一舉改變了中國人在機械打字機時代完全失語的局面;還有漢字激光照排系統(tǒng)、聯(lián)想漢卡、金山軟件……每一個物件都凝聚著無數(shù)人的智慧和汗水,也是創(chuàng)新者不斷超越的生動寫照。

  連中關村村史館所在的二層小樓也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30多年前,這里曾是紅火一時的雙榆樹街道聯(lián)社,引進、開辦了30多家企業(yè),相當于中關村最早的企業(yè)孵化器。

  “希望每一個參觀者在重溫中關村發(fā)展道路和輝煌歷程后,能夠受到啟發(fā),讓‘敢為人先,善于破壁,報國情懷,卓越攀登’的中關村精神發(fā)揚光大。”中關村街道黨工委書記許云說。

  

  參觀貼士

  中關村村史館實行全員實名制登記預約參觀(包括老人和兒童),全天分為4個預約時段,暫不接受未預約觀眾入館參觀,參觀者可以提前7天進入“樂活中關村”微信公眾號進行預約。

 
責任編輯: 劉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今日報道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今日報道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zhuǎn)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不良信息舉報信箱 網(wǎng)上投稿
關于本站 | 廣告服務 | 免責申明 | 招聘信息 | 聯(lián)系我們
今日報道網(wǎng) 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5-2016 魯ICP備16043527號-1

魯公網(wǎng)安備 370104020006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