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最近被本館一本新書封面上一張俊朗帥氣的面孔所吸引:春光沐浴之中,柔和溫暖的眼神、意氣風發(fā)的面容,充滿對未來的期盼。照片主人公名叫 李瑞驊——一個不為人知的名字。但他,卻是1959年國慶十周年十大建筑落成慶功宴上,被周總理點名表揚的人民大會堂等鋼結構設計者,曾經享譽世界的中國鋼結構大師!
李瑞驊與錢學森等同為共和國第一代歸國學子。建國初期,李先生繞道11個國家歸國參加建設,自此開創(chuàng)了新中國的鋼結構事業(yè)。他主持了蘇聯援建中國的156項重大工程、人民大會堂、首都體育館、廣州電視塔等1000多座建筑的鋼結構設計工作。他與本館創(chuàng)始人張元濟先生孫女張瓏結為伉儷,幸福地走過了55個春秋。他一生淡泊名利,卻在童年成長、少年教育、婚姻家庭、事業(yè)成就、人格品德等方面,有著近乎完美的記錄。沒錯,他正是一枚時下最受推崇的集顏值、才華、人品于一身的理工男神!
來看看他的人生究竟有多么傳奇。
《鋼的交響——一位早期歸國工程師的共和國樂章》
李瑞驊著
2020年8月出版
新中國鋼結構事業(yè)奠基人
李瑞驊的傳奇一生
一
1924年,李瑞驊出生于上海一個典型的中產家庭,父親是經營房地產的儒商,母親是明代書法家文徵明的后人。他在五個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是兄弟姐妹最齊全的,這仿佛是他堪稱完美的一生的某種預兆。
3歲的李瑞驊。1927年
父親儒雅幽默,母親明理能干,家庭開明溫馨,李瑞驊享受著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里先后給5個孩子聘請了12位家庭教師。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李瑞驊從國文、英語等方面開始了啟蒙學習。那是個特殊的年代,國文課竟師從不同的老師一口氣上了國文、古文、白話文等不同名稱的課程。
孩子多,不好管。父母卻并不主張死讀書,而是放任孩子們培養(yǎng)自己的興趣:攝影、健身、游泳、書法、下棋、做航模、養(yǎng)鴿子,李瑞驊都一一都嘗試過。每件事情,都玩得有模有樣。這樣的多彩童年,別說是世局動蕩的上世紀上半葉,就是現在的孩子們也很難有比得上的。
幼年得到的熏陶對人的一生是關鍵性的。他在晚年常感慨,童年經歷“使我們具有廣泛的知識,較強的動手能力以及健康的體魄,為我一生的事業(yè)奠定了基礎” 。
全家福,后排左一為李瑞驊。1940年
李瑞驊先后就讀智仁勇小學、育才公學和聞名上海的光華附中。當時的上海,有著即便放到全世界去看也是最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管理。李瑞驊的知識功底和品性修養(yǎng)都得到了最充足的哺育生長。
1942年,他考上了“東方麻省理工”——上海交通大學的土木工程系。
在這所人才濟濟的大學里,除了國文課,所有課程都用英文教學。教材嘛,當然直接用麻省理工學院的教科書啦!三年的課程相當于美國大學同專業(yè)四年的課量。周末?不存在的!
“三日一大考,五日一小考”,這樣的強度,很多學生吃不消。第一年20%的人退學——多是體力不支。時人戲稱上海交大的學生:“第一年戴眼鏡,第二年帶藥罐,第三年帶痰盂,第四年帶棺材”。
四年中,李瑞驊每晚最多睡5—6個小時。一年下來,眼鏡度數就從二三百度發(fā)展到五六百度。但是,靠著小時候練就的強健體魄與堅韌意志,他堅持了下來。大學時打下的扎實知識功底和形成的讀書學習習慣,保持了一生。
上海交大同學集體留念。1946年
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yè)后,父母親為了讓孩子開眼界、長見識,先后將三個兒子送出國留學。李瑞驊于1948年初遠赴加拿大。
出國前,在上海昌平路家中
出國前家人送行,背景為“克利夫蘭總統號”輪船。1948年
他在加拿大的子邦橋梁公司工作了兩年,好教養(yǎng)和好性情,使他很快融入西方社會,在小鎮(zhèn)上過著舒適自在、受人尊重的生活。他在加拿大華人圈也很受歡迎,到渥太華時去吳大猷家中打橋牌是必不可少的娛樂活動。
在加拿大時的牌友——年輕時的吳大猷夫婦
在加拿大。1948年
在加拿大。1948年
冰上釣魚。1949年
1950年,李瑞驊去多倫多大學土木系留學,僅用7個月的時間完成全部碩士課程,成績全A。有一天他在校園里散步,竟巧遇前去訪問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和丈夫菲利普親王。是他在加拿大緊張的求學生涯中一個傳奇花絮。
年輕時的英國女王
二
此時正值新中國成立初期,祖國一窮二白,百廢待興。身在加拿大的李瑞驊,生活和工作都應對自如。只要簽個字,就可以成為加拿大公民——前提是放棄中國國籍。
李瑞驊心里,裝的是祖國。
1952年,李瑞驊打聽到只要給周總理寫信,就可以歸國。于是他以最快的速度提筆,給周總理寫了一封信。很快,他得到了新中國政務院回復。
立即啟程!
朝鮮戰(zhàn)事正酣,歸國路遙且艱,這一行,竟需要輾轉歐亞10多個國家!生活往往在最枯燥時偷偷放上幾個彩蛋。一路除了閱盡異國風光、異族風情,在途經新加坡上岸休息時,與好友的哥哥——當時身份尚很普通的李光耀先生小聚暢談一小時有余,成為李先生記憶中頗為有趣的愉快片斷。
年輕時的李光耀
持這封信進入新中國
回國時途經萊茵河
回國時途經印度
幾十年后,回顧當年為什么毅然歸國,李瑞驊先生說道:“我是事業(yè)心很強的人。我的父輩都是從貧困中努力奮斗、成就事業(yè)的。這種精神自小流淌在我的血液里。新中國剛成立,百廢待興,又鼓勵留學生回國參加建設,我相信總有我成就一番事業(yè)的機會,我愿意將我在國外所學報效祖國。”
經過4個多月的航程,7月,李瑞驊一行從深圳邊境穿過鐵絲網,終于踏進了新中國的轄地。此時,抗美援朝戰(zhàn)爭還在激烈進行。中國如久病的巨人,雖然站立了起來,卻虛弱至極。在戰(zhàn)爭的廢墟上新生的中國,工業(yè)水平又倒退了幾十年——1949年全國鋼產量僅15.8萬噸。
李瑞驊先在上海華東設計院工作,很快被調到北京工業(yè)建筑設計院,隨后又創(chuàng)辦、主持了建筑工程部的金屬結構室。他帶領新組建的鋼結構設計團隊,負責蘇聯援建中國的156項重點軍用和民用工程廠房施工詳圖的設計,用時三年完成,為新中國工業(yè)最關鍵、最奠基性的第一波重大工程鋪設了“鋼的骨骼”。
金屬結構室同仁合影。1960年
1958年底,他受命負責人民大會堂的鋼結構設計。設計難度是世界級的:60米跨度大禮堂屋蓋、出挑16.5米的懸臂看臺、48米跨度148噸重的宴會廳。人民大會堂是新中國創(chuàng)立10周年十大紀念工程之首,不能有絲毫的閃失。但是鋼結構條件卻令人發(fā)愁:國產鋼材數量緊缺,質量低下不過關。如何既保證工程安全,還要最大限度地節(jié)省鋼材?
參加人民大會堂工程的聘書。1958年
大會堂的結構總工程師朱兆雪對他說:“我們兩人的腦袋好比是掛在褲腰帶上的。”當年的李瑞驊34歲,“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奮斗了十個月。慶功宴上,周總理開心地張開五個手指,連說“五分,五分”。這是李瑞驊一生最榮耀的時刻!
50年代開始,李瑞驊先生開始根據國家建設的需要,研究塔桅鋼結構。他一生共設計了包括當時名噪全國的廣州電視塔在內的1000多座塔桅鋼結構,為新中國廣播、電視、通訊、測繪、氣象等的設施修建做出了獨一無二的貢獻。
他設計的三門峽、劉家峽、新安江等水電站纜索起重機鋼結構,在我國建筑機械史上也具有開創(chuàng)之功。
在沒有計算機甚至連計算器也沒有的時代,他用紙和筆、計算尺,帶領團隊,解下十幾次元、幾十次元的方程式。他能依靠的,就是科學的方法和嚴謹的工作。跟隨他一起工作的郭世鈺先生回憶,“有一次,計算的方程式是八十次元的,也就是八十個未知數。我們一堆人趴在桌上,用筆在紙上一個個計算出來又反復驗算。”李瑞驊先生一生設計的一千多項工程中,沒有一個設計和計算錯誤!!
李瑞驊設計的首都體育館、大氣監(jiān)測塔等工程,美國、法國、蘇聯的專家看了評價:你們的水平是國際性的!
廣州電視塔
三門峽纜索起重機
他組建了當時國內唯一的鋼結構專業(yè)研究隊伍,編制我國鋼結構建筑領域奠基性的鋼結構規(guī)范,兩次承擔我國鋼結構十年規(guī)劃編訂工作。那個時代還沒有工程院院士的評選制度,能成為行業(yè)規(guī)范編訂人的不二人選,這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李瑞驊先生在專業(yè)領域的地位和分量。
鋼結構規(guī)范會議。1974年
三
“人之所求,世之所尊。以健為本,以德為魂。有益于世,無愧于人。”這是李瑞驊喜歡的格言。
他在工作中堅持原則,為人正派,淡泊名利,一心為公。
編寫規(guī)范時,為了得出最科學最有說服力的數據,往往反復試驗上百次。
在“大躍進”鋼材大辯論中,李瑞驊以一敵眾,堅持不降低鋼材設計強度指數,因為一旦守不住這條底線,不僅要浪費國家大量鋼材,而且將影響與國際的接軌。誰也不能想象,在“大干快上”中“上馬”的成百上千的建筑,如果鋼材強度的國家指標沒有守住底線,將會是一種怎樣的后果。
他從不貪利、也不貪名。為了發(fā)展中國網架鋼結構,1979年底,在天津召開的全國網架結構會議上,他將自己的85份技術資料和科研成果無償分發(fā)給三四百位來自全國的行業(yè)代表。從此,中小型網架廠在中國大地如雨后春筍般地發(fā)展起來,中國網架產業(yè)迅速躍居于世界首位!李瑞驊先生從未從中取得一分錢的經濟回報。他說:這是我作為一個工程師的職責,也是我的志愿。
在徐州網架廠
令人扼腕嘆息的是,李瑞驊先生在50年代組建的鋼結構學術團隊,在“文革”中解散,此后再沒有恢復起來。改革開放多年后,國力日增,城市中的高層鋼結構日益增多。但是,國內的鋼結構學科卻逆勢消亡。外國設計公司搶占中國鋼結構設計市場,我國卻連審查的資格也沒有。為此,李瑞驊先生大聲疾呼:“中國在高層鋼結構領域內仍處于‘半殖民地’狀態(tài)!中國人花錢蓋樓卻采用外國許多不合理的規(guī)范,在中國的土地上為什么用外國規(guī)范?我們?yōu)槭裁礇]有自己的規(guī)范?”十年磨一劍,在他學術主持之下,又編制完成了中國第一部高層鋼結構規(guī)范。
外國資本蜂擁而至,市場經濟大潮激蕩。他多次出面,促成了中外建筑領域的合作。在“萬元戶”還很稀奇的八九十年代,他多次拒絕外國公司的高額傭金。其中1984年的一筆,就達10萬美元!外國人問他為什么,他回答得很簡單:我是國家的干部,我不能接受這筆錢。我不拿這筆傭金參加這個項目,是為了我的名譽和尊嚴。外國同行為表達敬重,專門為他舉辦了盛大的答謝宴會。
參觀意大利鋼窗廠受到歡迎。1984年
妻子張瓏評價他:我見證了他對事業(yè)的執(zhí)著,對工作的廢寢忘食,對名利的淡泊。他做到了無愧于天,無愧于人,無愧于一個知識分子的良心。
四
李瑞驊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他說:這是我最大的幸福。妻子張瓏是本館創(chuàng)始人張元濟先生的孫女,兩人相伴55年,琴瑟和鳴,相濡以沫,從沒有拌過嘴,沒有鬧過矛盾。在下放干校的艱苦歲月里,也相互依靠和陪伴,從中發(fā)現工作的價值和生活的樂趣。堪稱世所罕見的完美婚姻的典范。
他曾深情地對妻子說:有你萬事足。
他在彌留之際寫的最后一句話是:“瓏:我愛你!驊”
結婚照
香山碧云寺。1956年
十三陵。2002年
在日常生活中,他保持著驚人的自律。他自覺數學基礎不夠,買了蘇聯的電視機,每天6點準時學習北大的數學力學課程,做筆記、考試,酷暑嚴冬,一堅持,就是四年多。
小時候練習的健身運動如仰臥起坐、掌上壓等,他堅持了大半生,晚年又愛上了打太極拳,保持了強健的體魄,為持續(xù)高強度地工作創(chuàng)造了身體條件。
對于工作他有著無比的熱情,常常廢寢忘食;對于生活卻從不講究。食堂的師傅問,你怎么總是最后來呢?他說,我要工作啊。在他看來,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
他認為,“越吃苦,越能鍛煉。太安逸了,是不行的。”
工業(yè)是一個國家的骨骼。
70多年,工業(yè),從國家的軟肋變?yōu)榱伺e國的驕傲。新中國成立初期,別說造汽車造飛機,往往一根釘子、一根火柴也不如外國人造得好。今天的中國,擁有獨立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工業(yè)規(guī)模躍居世界首位。不能忘記,這一偉大成就,正是從李瑞驊這樣的共和國第一代工程師手里起步的。
五
李瑞驊和張瓏的小家,離西直門不遠。昔日的北京北站,早已舊貌換新顏:一組組巨型鋼結構建筑不斷沖刷著地平線的記錄,重塑著城市的色彩和輪廓。但不遠處,有一處博物館般的建筑——蘇聯援建的北京展覽館,尚且保持原來的樣子,提醒著人們,共和國工業(yè)化建設起步時的曲折與艱辛。
晚年的李瑞驊先生,須發(fā)皆白,猶如仙翁。除了幾位知己故交,他不為時人了解。
他終于有時間與妻子張瓏結伴暢游祖國美好山河。照片里,他們早已失去年輕時的俊美模樣。
閑下來時,他們彼此鼓勵,各自寫出自己的回憶文章。經過不斷的增補豐富,于是就成了這部《鋼的交響》。
從翩翩少年到耄耋老年,李瑞驊的赤子之心從未改變;仡櫼簧,他說:“我感到很幸福,我也非常知足。我這一生,沒有做過任何可以遺憾和后悔的事。”
直至去世,這位千余項大型軍用和民用鋼結構建筑工程的設計者,一直住在中國建筑設計院內一套幾十平米的溫馨小房子里,寧靜又安詳。
2009年3月14日,人民大會堂的鋼結構設計者李瑞驊先生在北京大學醫(yī)院悄然去世,享年8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