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對父母有很多「刻板」印象?比如,總是覺得你「不懂事」?總是自作主張地對你好?幾天前,《人物》發(fā)布了一次征集:父母的哪些舉動讓你重新認識他們?近200個故事出現在問卷里。
有人捕捉到了父母蒼老的痕跡,發(fā)現父母從「走在前面的人」變成了「走在后面的人」;有人看到了父母作為長輩、權威之外的另一面,他們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或是不再自作主張地「為你好」;有人解除身份的束縛,看到父母作為獨立個體的世界,他們浪漫、赤誠、貪玩、愛美……
為什么我們要重新發(fā)現父母?
民政部發(fā)布的《2018年民政事業(yè)發(fā)展統計公報》顯示:國內的單身成年人規(guī)模超過2億,其中有超過7700萬獨居成年人,這個群體被媒體稱為「空巢青年」。中青報2019年10月對1993名18到35周歲青年進行的調查則顯示,76.5%的受訪青年稱自己過著「倍速生活」,其中一線城市青年比例最高,達78.9%。
他們生活在原子化的都市,遠離父母,面對高速運轉的時代和生活,壓力和心事往往訴諸朋友,或是獨自消化;他們有相對獨立的人格和相對獨立的生活,但在情感上,很多時候依然和父母捆綁在一起,如何處理和父母的關系,沒有導師,也沒有教材可以參考,因而常常陷入到互相「報喜不報憂」的困境,或是默默承擔「自作主張為你好」的壓力。
那些「重新認識父母」的瞬間,讓他們學會與父母更從容地相處,更能被接納地付出;同時也以抽離的姿態(tài)重新打量「原生家庭」中的不完滿,并在互相調適中獲得正向的補給與滋養(yǎng)。
語嫣有個嚴格的爸爸,這種嚴格,輻射到生活的每個角落,光是吃飯:夾那么多菜干嗎?不要翻菜!不知道怎么拿筷子嗎?腳不要放在臺階上……從吃相到坐姿,很多細節(jié)都會被糾正?措娨曇膊槐辉试S。家里的電視似乎永遠在播《海峽兩岸》或者《新聞聯播》,遙控器握在爸爸手里,就算是廣告時間,語嫣想看自己喜歡的節(jié)目,也會被父親拒絕:「看什么看!
她記得,爸爸經常擺出一副很兇的樣子,生氣時用方言罵人,「一個暴栗把你敲暈」。好像語嫣總是一個「不懂事」的孩子。更讓語嫣恐懼的是爸爸的眼睛,「他覺得這件事情我做得不好,就會瞪我一下,很兇地瞪著!怪钡缴铣踔,只要爸爸一瞪眼睛,語嫣還是會刷刷刷地掉眼淚。
后來語嫣去外地讀書、工作,發(fā)微信時,她會寫「親親爸比」,但從未真的說出口。有時候語嫣會嫉妒姐姐,小時候曾經被父親騎自行車載過,等語嫣出生后,家里已經不用自行車了。
嚴厲、嘮叨、不通人情的形象橫亙在和爸爸有關的記憶里,直到這月初,因為爸爸覺得心慌、失眠,她帶他到長沙的醫(yī)院檢查心腦血管。沒有發(fā)現異常,醫(yī)生聽完爸爸的描述,建議他去看精神科,爸爸最終被診斷為輕微抑郁。語嫣這才知道,父親經!负紒y想」:抽了30年煙,擔心自己得肺癌;語嫣的男朋友是四川人,擔心女兒會遠嫁……
她讓爸爸先排隊,自己去樓下拿另外科室的檢查結果。但爸爸沒有聽清,他問了一句:「。俊孤曇艉苄,像一個沒有安全感的小孩。
語嫣只好加大聲音重復了一遍,語氣有點急。那一刻,爸爸「像被針扎了的氣球」,有氣無力地回復說:「好!
一瞬間,語嫣又生氣又難過。歲月催人老,身高一米七的爸爸在語嫣印象里很高很高,「小時候他不會抱我,所以總是一種仰望他的狀態(tài),帶著我走路也很快,我需要小跑才能跟得上! 但這一次在醫(yī)院,她發(fā)現,走著走著,父親就落在后面了。不再是那個威嚴高大的爸爸,他開始衰老,也變得溫和,有時家里人調侃他「貪生怕死」,他也只是不好意思地笑一笑。她開始嘗試理解他的感受,嘗試關心,爸爸離開長沙回老家時,她一口氣給爸爸買了八件衣服。
和語嫣一樣,23歲的男孩李力也是在醫(yī)院突然意識到了父母的衰老。兩年前,得知媽媽急性腦充血,李力坐了三百多公里大巴趕回老家,在病床前喊「媽」,沒聽見回復。直到兩周后,媽媽的病情才穩(wěn)定下來。回學校那天,爸爸送他進電梯,轉身時,他看到爸爸抬手擦淚,一瞬間,他意識到「老」終歸落到自己父母身上了。
「更清楚地知道自己身上的擔子,我的責任已不同往日。」 在這些重新認識父母的時刻,他們重新理解了「老」,也重新定義了「長大」。
敞開,其實他們懂得
溫迪對父母的印象,是催她相親的「狂人」。24歲,她畢業(yè)回國,爸爸發(fā)動一切關系,甚至「不認識的或者打聽到的」,但凡是在北京工作的單身男士,就會被介紹給溫迪。她相親許多回。經歷過會24小時發(fā)消息給她的名校博士,張嘴閉嘴「你們地方」怎樣怎樣的北京公務員。溫迪反復告訴父母「不喜歡也不合適」,但父母覺得,下次找個靠譜的,就好了。
直到溫迪自己談了男朋友,她以為父母的「催相親」可以終止了,卻發(fā)現「催婚」緊接著到來!笅寢屔踔两o我算好了,現在這個年紀結婚已經不早了,多少歲生孩子,多少歲生二胎……還說什么,再晚媽媽就看不到了……」奶奶姑姑也打電話來催。在這些「暗示」下,男友提出結婚。
但溫迪感到焦慮。他們依然處在為瑣事吵架的磨合階段,而婚期已經定在夏天。一個周末的晚上,她跟爸爸說起, 「我其實沒有想好要不要結婚,都是你們的期望而已。你說,我要是不跟他結婚了,會怎樣?」
溫迪一直是那種「乖孩子」,按部就班長大,考名校,出國,畢業(yè)后在北京找一份不錯的工作!付隆埂赣谐鱿ⅰ故撬犨^最多的表揚。被夸得多了,溫迪覺得,自己慢慢形成了討好型人格,只要父母開心,她的真實想法和負面情緒都會被掩藏起來。這一次疑問,是她生命中為數不多的坦白。婚禮一切都已安排妥當,她以為,爸爸會說,「別矯情,別搗亂!
爸爸愣了一會兒,說,不結就不結吧。
那天,爸爸和溫迪說了很多很多。他見過自己朋友不幸的婚姻,有的因為離婚鬧到了法院,有的為了孩子的撫養(yǎng)權撕破臉皮,還有的互相算計,「不體面的太多了!拱职终f,「如果和他結婚不如單身來得高興,那就不結婚,我能理解你。」
后來,溫迪和男友關系改善,她還是決定結婚。但直到很久之后,她依然會在想到爸爸的回答時覺得高興!肝乙郧坝X得父母對我的愛,建立在我懂事、成績好、聽話、在別人眼里很有面子的基礎上!箿氐险f,「那次爸爸的話,讓我有勇氣相信,父母愛我,不是因為那些因素,他們只是希望我開心。」
18歲女孩Ryandme有過和溫迪一樣的青春期,把所有的情緒藏起來自己消化。高中時,Ryandme早戀分手,深夜里憋著聲音掉眼淚,整個身體都在顫抖。半夢半醒間,媽媽叫醒了她,Ryandme大哭起來,把戀情從頭到尾講給了媽媽,意料之外,媽媽聆聽她,勸慰她。第二天,媽媽拿出一個紙盒,讓她把關于他的東西全部放進去,「真的挺有效,看不到那些東西我心情很快就恢復平常了!
在很多個與媽媽長談的深夜,Ryandme釋放掉了青春期埋在心里的壓力。重新發(fā)現父母,發(fā)現父母的理解與包容,其實,我們都需要這樣的敞開。
不麻煩,不怕麻煩
趙宣很忙,她在廣告行業(yè),「隨時隨地online」。工作日經常晚上十點后下班,雙休日至少一天加班,每個月基本兩次通宵寫方案。了解到女兒的工作節(jié)奏,父母開始以「不打擾女兒工作」為原則,曾經親密的家人,變得越來越「客氣」。
跳槽到北京后,趙宣計劃將父母接過來玩幾天,可是父母不愿意,「覺得過來就是給我添麻煩」,她急了,打電話,「我都安排好了,你們就過來,要是不來,就永遠都別來了!」
這是趙宣的自作主張,卻不知道,自己真的給父母添了麻煩。不會網絡訂票,媽媽小心翼翼地問她:「能不能幫我們訂個票?等你有空的時候!箍墒勤w宣在忙,直到第二天臨出發(fā),媽媽又問,趙宣這才想起。票訂好后,她立刻收到了媽媽的紅包,和一句「謝謝」。
她帶父母出門吃飯,又要開電話會,她一邊接電話一邊拿地圖找路,父母默默跟在十米開外的后面,「我往前走一下,他們往前走一下;我往左邊拐一下,他們往左邊拐一下!够剡^頭,趙宣看到父母茫然的樣子。他們走了很久,才吃上飯。
那是趙宣「不懂事」的時光。為了工作的世界不被家庭的世界打擾,她拉黑過所有親戚的聯系方式;工作忙的時候,會直接掛掉父母打來的電話,那段時間,短信里全是電話未接通的提示。
后來,趙宣聽一位同事說起,自己媽媽性格孤僻,沒有什么社交圈,又因為害怕耽誤子女工作不敢給孩子打電話,「一個人傻傻地在家里,特別特別孤獨」,漸漸有了抑郁傾向,會無緣無故大哭。
慢慢地,趙宣開始學著在家庭大群里發(fā)紅包活躍氣氛,主動抽時間給父母打電話「說些廢話」,她覺得,這可能是「成熟」的標志。
重新打量父母,讓趙宣發(fā)現了他們的「客氣」和小心翼翼,以及藏在背后的關心與情感需求。她開始忙里偷閑地和父母聊天,不希望他們那些「自作主張的為你好」,成為親子關系中的芥蒂,也不希望自己的「不成熟」,讓自己和父母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Zincion有過同樣的經歷。媽媽擔心影響他面試,生病、住院、手術都瞞著,直到回家他才發(fā)現,曾經心目中「強勢的女性」,正虛弱地躺在病床上。
和媽媽一樣,Zincion也很要強,遇到問題總是一個人解決,直到在病房外看到媽媽柔弱的一面,才突然意識到,這也是和家人溝通的契機。他開始嘗試和家人表達自己,有一次打電話,他說起自己的壓力,說著說著就哭了!肝叶加X得詫異。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是會合理地傳達情感,這也算是我邁出的一大步吧。」
西西也是位在一線城市工作的「社畜」,媽媽到北京來照顧她的生活。工作不順心,回到家,她把脾氣全都撒在了媽媽身上,一怒之下,媽媽回了老家?墒侨滩蛔∵是給媽媽打電話,說了句「生活好難啊」,就忍不住哭了,邊哭邊說:「領導和同事真的不是父母,父母不會放棄我!
媽媽在電話那頭很認真地回答:「當然,誰會放棄自己的孩子?不放棄,你等著,我過去給你做飯!
那一刻,西西覺得,自己所有的要強,都得到了滋養(yǎng)。臨近中秋,一部微電影《背后》上線,打破親子關系中的「自作主張」,重新發(fā)現父母,重新發(fā)現愛與理解。
那些分居兩地的父母和孩子們,在這支5分鐘的短片里,都能或多或少地看到自己的影子:故鄉(xiāng)的父母小心翼翼打探著子女的生活,想盡辦法「為你好」;為工作焦頭爛額的年輕人總想把疲憊和脆弱留給自己,把要強呈現給家人。而中秋回家,是一次團圓,也是一個拉近彼此的契機。
2019年10月,探探發(fā)布《2019都市異鄉(xiāng)青年調查報告》,對來自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南京、武漢、成都、重慶、西安10座城市的18歲~35歲異鄉(xiāng)青年進行抽樣調查,數據顯示,有六成以上的受訪青年每年陪伴父母的時間少于10天;「得知家人遇到問題」排在「最想家的時刻」首位。
離開家漂泊異鄉(xiāng)的日子里,他們再次面對家庭關系的話題,通過重新發(fā)現父母來重新梳理親密關系:「要強」的一面可以放下,「不懂事」的過往可以抹除,父母「自作主張的為你好」也不再以「負擔」的面貌出現,而變成更溫和的接納和安撫。于是,最熟悉的兩方,在成長帶來的陌生后,變得更熟悉,更親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