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接觸到經(jīng)濟學“感恩邊際效應”這個概念。簡單的理解就是,當你要餓死的時候,有人送你一饅頭,你可能感激的恨不得給他當年做馬;然后又有人送你饅頭,你感激的痛哭流涕;然后,又收到一個饅頭之后,你飽了;然后,有人送你的依然是饅頭……你手里攥著幾十個饅頭時,可能早已忘了這些救過你的人,反而會在心里罵:這些人為什么只知道送饅頭,我還需要衣服,我還需要錢……
再聯(lián)系到手頭的扶貧工作,不僅陷入沉思。改革開放四十年后的今天,我們離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的目標越來越近。所以讓還處于貧困狀態(tài)的人民群眾早日脫貧致富,早已是國之大事和很多地方的中心工作。但是在脫貧攻堅戰(zhàn)穩(wěn)步推進的過程中,還是出現(xiàn)了部分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個別地方干部扶貧精準度不夠的問題。所以,扶貧首先要挖斷思想精神上的“窮根”才行。
挖斷精神“窮根”,一方面要在“扶貧先扶志”上下功夫。習近平在寧德搞扶貧時,一再強調貧困地區(qū)缺精氣神不行。“我們不能輸在精神上,人窮志不窮”。今日奮戰(zhàn)在扶貧一線的廣大干部們,也就不能簡單的填填表,送送東西。所謂“升米養(yǎng)恩人,斗米養(yǎng)懶人,旦米養(yǎng)仇人”,我們在開展扶貧工作時,還得把握人性規(guī)律科學扶貧。要堅持進村入戶,多與貧困戶交流溝通。在宣傳相關扶貧方針政策時明確扶貧不是簡單的“養(yǎng)懶人”“送錢送物”,而是要利用政策,因地制宜,充分發(fā)揮貧困群眾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在自力更生中嘗到政策的甜頭,從而實現(xiàn)西方諺語所說的“自助者天助”。
挖斷精神“窮根”,另一方面還要在扶貧的精準性上著力。前幾日一張貧困戶的“門口照”很火,因為它上面寫著“各位領導:本人已脫貧,請不要再來打擾了”。這樣的閉門羹在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們的扶貧工作依然存在存在被動扶貧和精準性不夠的問題。要告別“坐在門口曬太陽,等著政府送小康”的不良現(xiàn)象,就需要想辦法將有限的扶貧資源轉化為群眾脫貧的有效動力和條件。避免“政府動而群眾不動”的工作錯位,就要在管理上下足“繡花”般的功夫,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精準識別有效退出。同時變直接的“給好處”為“生動力”,將更多的資金人才轉移到基礎建設和產業(yè)振興的大面上來,還可以在教育和文化上增加投入從而潛移默化影響貧困戶,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內生動力,自覺培育“一戶一勞動力”實現(xiàn)有效脫貧。
脫貧攻堅不僅要“弱鳥先飛”,還需“滴水穿石”久久為功。但我黨一貫的群眾路線不能變,扶貧也必須依靠群眾,發(fā)動群眾。因為只有群眾自己才是打開“貧困”這把鎖最好的鑰匙,也只有群眾自己拿起鋤頭鐵锨才能真正挖斷“窮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