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網(wǎng)紅”級產(chǎn)品,每到金秋時節(jié),陽澄湖大閘蟹總吸引著眾多資深吃貨。今年陽澄湖大閘蟹開捕時間定在了9月21日,如今尚未開捕,“陽澄湖大閘蟹”卻先上了貨架。有媒體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不少線上電商平臺和線下市場上的商家都已經(jīng)開始售賣陽澄湖大閘蟹了。
未開捕就提前“露面”的陽澄湖大閘蟹,不用說,肯定是假的。一些“陽澄湖大閘蟹專賣店”的銷售人員,也跟記者說了實話:假的,沒有真的陽澄湖;防偽標志,買的,5毛錢一個,要多少有多少。
而從媒體提供的數(shù)字來看,情況更讓人吃驚:有統(tǒng)計顯示,全國大閘蟹2017年總營銷額為778億元,其中陽澄湖大閘蟹約為300億元,占比40%,但去年陽澄湖的真實產(chǎn)量為1600噸,市值約為3億元。據(jù)此推算,目前市場上99%的陽澄湖大閘蟹都是冒牌的。
盡管我們對“陽澄湖大閘蟹假貨多”早有了一定的心理建設,但99%的假貨率還是讓人瞠目不已:吃到“真陽澄湖”的幾率只有1%,恐怕是吃到了真的,也未必敢相信是真的吧。
按照這個比率,吃貨們今后不妨務實一點:吃蟹,就是吃蟹罷了,別盼、別奢望、也別炫耀什么“吃陽澄湖大閘蟹”了,你咋就敢保證,那1%的“幸運”會落進你嘴里?
可這提前上市的蟹明明是假的,怎么就年年依舊“供銷兩旺”呢?倘若果真是“資深吃貨”,一來應該有一定的辨識能力;二來也起碼會關注當年的開捕時間。
而提前就去店里買“假陽澄湖”的,料想是“偽吃貨”居多。所以提出“偽吃貨”的概念,我是想說,既然很多人吃不出來真假,既然“假陽澄湖”比例那么高,倒不如不去追求那個名號,直接買“非陽澄湖”的大閘蟹,既省心,又省錢——要知道,貼個五毛的防偽商標,這價格可不止?jié)q了5毛錢。
一句話,既然心知肚明99%的可能是假的,何必還要“當真的”來買、“當真的”來吃呢?
陽澄湖大閘蟹確實是好東西,也值得花大價錢買來一吃,但由此炒熱了“假陽澄湖”,吃貨們應該反思。“假陽澄湖”之所以大行其道,除了消費者識別能力低之外,虛榮消費心理、攀比式請客送禮等等,應該也是“假陽澄湖”泛濫的緣由之一。
甚至,有沒有一些“吃貨”愿打愿挨、故意上當?shù)那闆r,恐怕也不好說——否則似乎無法解釋,年年宣傳“未開捕已到處銷售”,還是年年有大批“吃貨”對“假陽澄湖”趨之若鶩。這種消費心態(tài)下,就算神仙出來打假,也打不過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