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人物 > 我們身邊
投稿

邊境線上的年輕“守夜人”:他們不只有緝毒的故事

2025-01-19 00:17:44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 點擊圖片瀏覽下一頁

 對于遠方的人們來說,“一刀窮一刀富”的“賭石”“都市傳說”和緝毒電影,幾乎是對云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全部印象。

 
  德宏州三面與緬甸接壤,國境線長503.8公里。這里有一群年輕的“守夜人”,他們的生活與都市繁華無關,而是與原始森林和刀鋒時刻相伴。
 
  “貓鼠游戲”,兇險而光榮
 
  緝毒工作是公安工作中最危險的工作之一,2024年德宏邊境管理支隊查獲毒品刑事案件129起,打擊犯罪分子175人,繳獲各類毒品1.54噸。從過去的德宏公安邊防支隊到現在的德宏邊境管理支隊,共有19人犧牲,烈士名單中年齡最大的也只有32歲,聽說過的人都會嘆息“這么年輕”。
 
  因為繼承了過去部隊的特點,移民管理警察普遍年輕,這支隊伍主要由80后、90后組成,最年輕的派出所副所長是95后。緝毒的故事在這里是“家常便飯”,甚至一名負責宣傳工作的女警都能與記者聊起自己化裝與毒販交易的故事。
 
  她曾在“緝毒先鋒站”木康站工作,自成立以來,木康站已查獲了13噸毒品、400噸制毒原料、90多支槍、2000多發(fā)子彈……這里的榮譽室也是一部查緝毒品、與偷運毒品作斗爭的“歷史書”,年紀輕輕就獲得二等功的民警在木康站并不少見。
 
  移民管理警察永遠不缺緝毒時驚心動魄的故事。德宏邊境管理支隊執(zhí)法調查隊有的民警曾經與刀刃擦身而過,險些斷手;隴川辦案隊44歲的民警張普曾因為滿員、沒有乘上那一輛前往月亮石的汽車,后來車上的戰(zhàn)友被毒販伏擊,3人犧牲,3人負傷,現在他還常去陵園看望犧牲的戰(zhàn)友。張普來自四川,因為長相酷似緬甸人而被培養(yǎng)做“臥底警察”,如今他破獲案件的毒品總重量接近半噸。
 
  即使從業(yè)多年,緝毒民警執(zhí)行化裝偵察任務時依舊會緊張,他們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一群“亡命徒”。張普還清楚記得自己第一次化裝偵察,是在一家賓館的房間中與毒販交易,“那是最危險的化裝偵察的場景之一,只能逼著自己冷靜,交易完成后,我背上的衣服都已經濕透了”。
 
  與毒販斗爭的緊張會滲透到這些辦案民警的日常生活中,90后女警英莎說,自己的母親已經養(yǎng)成不會主動打電話過來的習慣。民警張普告訴孩子:“如果在街上爸爸沒和你打招呼,你也一定不要和爸爸打招呼。”瑞麗大隊辦案隊民警余武越叮囑記者:“麻煩視頻務必處理好,境外的毒販會一幀一幀看有關我們的報道。倒不怕他們報復,就怕工作不好開展。”張普心里對這些毒販是輕蔑的,但他清楚,每個戰(zhàn)友背后都有一個家庭,守護他們的安全是底線。
 
  英莎最高興的瞬間是聊起案件宣判時,她說:“從事緝毒工作的戰(zhàn)友,會用抓到的毒販被判處的刑期互相砥礪。”
 
  年輕“守夜人”們構筑起的堅強防線
 
1737191174242_898.jpg
 
  木康站位于320國道德宏州與保山市的交界處,平均海拔1600米,雖然距離邊境線還很遙遠,但從邊境線出發(fā),如果上320國道都要從這里進入保山。車輛多時,這里每天車輛來往高達4000輛,盤問只能用最短的時間、在幾句話中發(fā)現問題端倪。長時間的積累,讓每個民警都成為了一部當地經濟社會的“百科全書”。
 
  1996年出生的民警鐘履鵬在26歲時就榮獲了一等功——他在除夕夜攔下一輛可疑貨車,破獲了一起偷運93公斤毒品的大案。民警張梓恒記得當時天空中閃爍著周邊村莊慶祝新年的煙花,他們所有人在煙花下逐一清點著貨車上的20噸木炭,大家的臉被炭灰染得黢黑,只為查清是否還有“漏網之魚”。有時候民警們進了貨倉,檢查完出來時天已大亮。
 
  當地雨季長達240天,檢查站恰好位于霧氣的濃重處,張梓恒說:“霧大時即使相隔數米也無法看見,平時衣服永遠無法晾干,直到有了烘干機才解決了問題。”雖然他們平均年齡僅30歲,但風濕已是他們的普遍職業(yè)病。檢查站一名剛調走的老警察在此工作多年,手指已難以彎曲。
 
  雨季山路濕滑,人們滑倒受傷是一件常事。“下雨后有草的地方就有螞蟥。”一名民警指著腳下的草叢說,“都被咬習慣了,被咬也沒啥,現在都能冷靜處理”。
 
  不需要鬧鐘,每天早晨對面山上的猴群會準時叫醒民警。“防彈衣、警棍、盾牌……”一名民警介紹著裝備,攜帶95式步槍的人裝備重量能到8公斤。
 
  除了日常巡邏,他們每周還需要帶上睡袋、干糧、飲用水等,上山徹夜搜尋走私販和偷渡者,從警務室走到邊境線已經很累,還要對付犯罪分子,其辛苦可想而知。
 
  原始森林里處處都有危險,不過比起毒蛇、野豬和狗熊,民警季應興更怕晚上巡邏聽到人的動靜,這意味著可能遇到犯罪分子了。走私販帶來的緬甸牛也是不容易處置的贓物,民警需要將牛趕下山交由相關部門,“就怕牛受驚發(fā)狂。”一名民警說,這意味著在處理完走私販后,他們已經筋疲力盡,還要處理與牛的沖突,或漫山遍野追牛找牛。
 
  被群眾需要時,“英雄夢”就已經實現了
 
  民警們能明顯感受到,近些年一線案件在變少。2024年1月至10月,云南省共破獲毒品刑事案件2271起,抓獲犯罪嫌疑人2555名,查處的毒品違法犯罪活動下降至近年來的最低點。不過危機永遠都存在,毒販也在更新方法——快遞郵寄毒品。2023年5月,瑞麗大隊成立了物流園區(qū)警務室,在包裹中已查獲了近200公斤毒品,斗爭時時刻刻都在發(fā)生。
 
  緊挨緬甸罌粟種植地的支那鄉(xiāng),曾是毒品重災區(qū)。支那邊境派出所民警云偉,曾一次在通往邊境線的公路上查到20多公斤鴉片。他榮獲過三等功,但他說:“這里幾乎人手一個三等功,如今吸毒者蹤跡都難以尋覓”。
 
  警察并不是只過偵辦大案要案的驚險生活,實際上近一半警員都在從事社區(qū)警務工作。95后副所長沈陽回憶:“加入這個隊伍時我也有個‘英雄夢’。成為‘片警’后,一開始還有心理落差。”瑞麗大隊姐勒邊境派出所的轄區(qū)是城鄉(xiāng)接合部,居民有4.56萬人,民警幾乎每個月都要給居民找狗、找雞、找羊、找人,統計流動人員、處理鄰里間瑣事、走訪社區(qū)是他們工作常態(tài)。
 
  在更偏遠的山區(qū),社區(qū)警務工作更考驗民警的體力與創(chuàng)造力。在多山的盈江縣,各個派出所都有一支背包隊伍,這個背包重5公斤,裝有相機、辦理證件的設備以及普法反詐宣傳材料,是一個移動的“警務室”。民警會背著它翻越一座座山,巡回走訪山上每一個村莊,為村民提供辦理戶籍身份證等上門服務,也會收集村里各種社情、提供理發(fā)服務,對他們來說,走壞鞋是常事。村里的孩子都喜歡這些民警,因為他們背包里還藏著糖果。這里的居民大多是當地少數民族,他們就把這支隊伍起名叫“紅石榴”。
 
  一名背包民警說:“過去這里的一些居民并不知道毒品有害,甚至有村民還把毒品當藥使用。”深入的普法宣傳,也是毒品案件在山村里減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了走訪,邊境派出所還會資助困難學生。盈江大隊昔馬邊境派出所教導員王玉鑫每調任一處,都會走訪困難學生,找愛心人士資助,幫助不少人走出了大山、考上了大學。王玉鑫認為,這也是為了解決未來可能的潛在案件,資助一個學生就能避免他誤入歧途。
 
  社區(qū)工作中積累的善緣,會反饋到辦案中。沈陽認識轄區(qū)里幾乎每個房東,以便及時掌握當地流動人口的情況。章鳳邊境派出所民警通過一次日常走訪時獲悉的擾民線索,破獲了該縣第一起玉石直播詐騙案,主犯供述案值達到百萬元,受害者遍布全國。
 
  一些群眾還會主動加入各個縣大隊的“義警”組織,或在巡山時幫忙帶路,或提供線索——這些線索已幫助警方破獲了不少偷渡及販毒案。
 
  最初有一個“英雄夢”的沈陽現在覺得,每當被群眾需要時,自己這個夢就已經實現了。
 
  民警們常說:“多查一克毒品,就能救一個家庭。”44歲的張普說:“案件辦理成功,能帶來很強的滿足感,希望我能在一線待久一點,干到自己干不動為止,多帶帶年輕警察,鞏固好禁毒成果。”
 
  (文中部分民警為化名)
 
責任編輯: 劉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今日報道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今日報道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不良信息舉報信箱 網上投稿
關于本站 | 廣告服務 | 免責申明 | 招聘信息 | 聯系我們
今日報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5-2016 魯ICP備16043527號-1

魯公網安備 370104020006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