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歲的陳有銀,是一個平凡到不起眼的關(guān)中農(nóng)村人,卻因獨自騎行上千公里的經(jīng)歷,感動無數(shù)網(wǎng)友。他51年間一段段的過往,也因此緩緩展開。
去年8月,陳有銀從陜西悄悄出走,在河南開封看了看曾經(jīng)的老連隊,并一直騎到湖北武漢,想看看幾十年前老連長提到的“萬里長江第一橋”,卻遺憾沒看到那座橋,反而因“失蹤”一個月而驚動了許多人。國慶假期,陳有銀受武漢市文化和旅游局邀請重游武漢,帶著家人一起看到了那座讓他魂牽夢縈的大橋。圓夢之后,他和家人的生活又恢復(fù)了往常的模樣。
談及2024年,陳有銀的語氣中流露出愧疚與悔意。因為他悄悄出走,驚動了村民親友,讓老伴寢食難安,子女為了找他停工一個多月,付出了不小的代價。他又覺得自己是幸福的,圓了看橋夢,還因他出走,多年不見的老戰(zhàn)友們建立了微信群,與兒子也彼此重新認(rèn)識,相互理解。
兒子陳東毅決定,2025年收完麥子后,帶父母去北京看天安門,這一次他不會再讓父親迷路、風(fēng)餐露宿。
回歸平淡的生活
去年12月下旬,極目新聞記者來到陜西西安藍田縣侯家鋪村,村里人跡寥寥,只見幾個老人坐在石墩上曬太陽。陳有銀見記者來了,笑臉相迎,連忙泡茶,打開空調(diào)暖風(fēng),“你們工作很辛苦,冬天別凍著了。”
談及2024年,陳有銀的語氣中流露出愧疚與悔意。他說,因為自己悄悄出走,驚動了村民親友,讓老伴寢食難安,兒子兒媳、女兒女婿為了找他一個多月沒上班,付出了不小的代價,“咋不后悔,也后悔。”不過,他仍有自己的堅持,“我不悄悄離開,可能這輩子都出不去。”
回望這一年,陳有銀覺得自己是幸福的。他不僅去了老連隊,還受邀重游武漢。在武漢,他登了黃鶴樓,游了東湖,逛了動物園。令他最高興的是,看到了那座讓他魂牽夢縈的大橋,“這是我們一家六口第一次去旅游,很累但很滿意。”
回家后,陳有銀把獲贈的武漢長江大橋的建筑模型、一本介紹全國各地橋梁的書籍、夜登晴川閣的照片等寶貝,放在了床鋪邊的桌子上,時不時拿起來看看,擦擦灰塵。
圓夢之后,陳有銀和家人又回歸到平平淡淡的生活。冬天,地里沒啥活兒干,他依然每天早早起床,堅持鍛煉身體,在村里走完兩公里,回家生起爐火取暖、做飯,照顧老伴。他收拾完院子,再到地里轉(zhuǎn)一轉(zhuǎn),看看麥子的長勢。這一畝地的麥子,是國慶假期后兒子兒媳從西安城里回村幫他種下的,等著來年收割。種完麥子,兒子兒媳又匆匆地回去上班。
回歸平淡的生活,陳有銀似乎也有些不甘心。他向記者透露,其實除了去老連隊、看長江大橋,他還想去北京,看看天安門、人民大會堂,去毛主席紀(jì)念堂獻上一枝花。他說,自己年輕時在部隊學(xué)習(xí),讀過毛主席的著作,很受鼓舞,也喜歡毛主席的詩句。但他沒跟兒女講過這個心愿,只跟老伴提過,“上次騎行出走給家里添了亂,老伴又有病,我擔(dān)心走不開。咱在北京沒熟人,又不知道路,自己不敢去。”
陳有銀提到,他看完武漢長江大橋回來后,多家影視公司的人登門拜訪,希望把他獨自騎行和重游武漢的經(jīng)歷編成劇本,拍成電影。他不懂這些,又怕太張揚,就交給了兒子去處理。同樣,這些經(jīng)歷被媒體報道,引起身邊人和網(wǎng)友的極大關(guān)注,紛紛贊賞他實現(xiàn)了“夢想”,而這個“夢想”在他看來這只是一個想法,自己也只是做了一件很普通的事,“我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nóng)民,沒什么了不起的。”
不愛出風(fēng)頭的人
陳有銀的老伴許珍茹患有精神分裂癥,多年來病情反反復(fù)復(fù),都是陳有銀帶她去看病,給她做飯,幾乎寸步不離。
“他可能是嫌我病的時間太長,想離開我,離開這個家。”陳有銀出走的那段時間,許珍茹沒開過電視,常常失眠,吃兩片安眠藥也不起作用。她記得,村里曾組織老黨員去縣城旅游,陳有銀不去,沒想到今年一走竟是一個月,悄悄去了那么遠(yuǎn)的開封和武漢,“無論是誰都會生氣。跟我說想出去轉(zhuǎn)轉(zhuǎn),咱都能理解。”
許珍茹說,陳有銀悄悄騎車出走,最主要還是因為沒錢。她說,過去40多年,陳有銀都沒有離開過這片土地,去得最遠(yuǎn)最多的地方是到幾十公里外的藍田縣城幫她買藥,此外還到西安城里見過幾次大雁塔,但他沒上去過,只是去省精神病院要路過那里。
許珍茹提到,最近他們倆去過一次兒子在西安城里租住的小區(qū),門衛(wèi)一眼就認(rèn)出了陳有銀,朝著周圍的人說:“這就是走了一個月,不給家人打招呼的那個老頭兒,現(xiàn)在是名人。”一旁還有人說,陳有銀老了老了,還火了一把。其實許珍茹明白,這些人是在開玩笑,陳有銀也不是愛出風(fēng)頭的人。
陳有銀突然失蹤、歸來,在村里引起不小的震動。那段時間,村民親友不僅幫忙尋人,每隔幾天就來家里詢問人找到?jīng)]。后來,得知陳有銀不僅平安歸來,還受邀去武漢免費旅游,不少人既欽佩又羨慕,有村民打趣道,“我們村里最有錢的人,估計都沒去過武漢旅游。”
在村里,陳有銀的經(jīng)歷獲得了年輕人的贊賞。有人專門跑到家里,看他從武漢帶回來的寶貝,聽聽他講講出走期間經(jīng)歷的人情冷暖和社會見聞。有人說,他的方式比較偏激,但為了實現(xiàn)夢想,勇氣可嘉、精神可貴。村里一位上了年紀(jì)的人至今無法理解,依然覺得他的行為不正常,“跟家人不打招呼,一走就是一個月,有點自私,我干不出這種事。”
“他出走的一個月,把罪受了、苦吃了、力氣出了,我們一家人才有機會去武漢旅游。”一起去過武漢之后,許珍茹似乎理解了陳有銀出走的想法,再沒埋怨。她把陳有銀去北京的愿望記在了心上,找機會偷偷告訴了兒子。不過,對于影視公司想把陳有銀的經(jīng)歷拍成電影,她似乎并不怎么懂,“我們都是老實本分的農(nóng)村人,不能太張揚,不想再出名了。”
加入戰(zhàn)友微信群
因為獨自騎行、重游武漢的事,陳有銀聯(lián)系上了老連長黃火生,通過老班長張端權(quán)聯(lián)系上了不少外地的戰(zhàn)友。
陳有銀從抽屜里拿出一本巴掌大的電話本,查到老連長和老班長的電話號碼,用新買的老人機打過去,告訴對方又有記者來采訪,彼此簡單地問候了幾句,互相叮囑注意身體。他說,這個電話本之前只登記了自己和老伴的身份證號,還有兒女和少數(shù)親友的電話號碼。這幾個月來,陸續(xù)添加了其他戰(zhàn)友的電話號碼,“有山東的、黑龍江的、四川的。”
陳有銀說,有外地戰(zhàn)友提議組織一次聚會,最終未能實現(xiàn)。他和戰(zhàn)友聯(lián)系上后才得知,老連隊的指導(dǎo)員已經(jīng)去世,有些戰(zhàn)友年紀(jì)大了,身體不好或行動不便,無法相聚。
最終,多年未見的戰(zhàn)友們拉了一個微信群。陳有銀說,為了方便與戰(zhàn)友互動,兒子給他注冊了一個微信號,“每次孩子回來幫我在他的手機上登錄微信,讓我在群里看看戰(zhàn)友們說了啥,有時還能視頻聊聊天。”
聽說陳有銀騎行千里去武漢又平安歸來,只為看一眼“長江第一橋”,老連長黃火生稱這是一個奇跡,有毅力。當(dāng)年在連隊訓(xùn)練休息時,他談起武漢長江大橋下層走火車、上層走汽車的壯觀景象,戰(zhàn)士們很向往,他建議大家有機會去看看,沒想到陳有銀在心里記了幾十年,還真去看了,“我很感動。”
老班長張端權(quán)和陳有銀是同鄉(xiāng)。今年8月陳有銀失蹤后,他曾幫忙尋人,四處打聽沒有一點線索,“一個月不見蹤影,害怕得很。”他之前和陳有銀在藍田縣城參加戰(zhàn)友聚會時,提到自己多年前去過武漢,離開部隊后去過開封的老連隊,還去過北京。當(dāng)時,陳有銀就提過想出去轉(zhuǎn)轉(zhuǎn),想去這幾個地方,但因為老伴身體不好,走不開。
陳有銀平安歸來,成為新聞人物,在張端權(quán)看來,那么遠(yuǎn)、那么熱、那么艱苦的條件,能堅持下來,令人佩服,“有部隊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精神。”張端權(quán)還把陳有銀在媒體上的信息整理收藏在了手機里,見了戰(zhàn)友、親友,就翻出來宣傳或發(fā)在微信群里,“雖然悄悄出走的方式欠妥,但這種精神值得學(xué)習(xí)。”
回家后,陳有銀在電話里給戰(zhàn)友們分享在武漢的見聞,關(guān)于他在媒體上的消息也在戰(zhàn)友微信群里流傳,有本地戰(zhàn)友想邀請他去藍田縣城聚會,他回絕了,“去了我應(yīng)該請大家吃飯,這又得花幾百塊錢。”
兒子想帶他去北京
從父親失蹤報案,到?jīng)]有線索只能在家苦等,再到接到警方電話,連夜趕赴武漢接父親回家,其間還差點被他人打著尋人的幌子騙財……這一年,陳有銀的兒子陳東毅的心情猶如過山車一樣地起伏。
陳東毅敬佩父親騎行千里追夢的毅力,但至今他都沒詳細(xì)問過父親看橋的事,二人默契得像一切沒有發(fā)生過。但陳東毅心里有些內(nèi)疚。他說,自己和父親都是典型的西北漢子,平常交流并不多。在西安城里生活的這些年,陳東毅一個月回村一次,給家里留下一些錢,待上一陣就走了,交流的機會更少。
一家人從武漢回家后,生活恢復(fù)了往常的模樣。不同的是,父子倆開始重新認(rèn)識彼此。陳東毅發(fā)現(xiàn),父親回家后更輕松了,變得熱情了,話也多了。陳有銀也感覺到了兒子的變化,不怎么種地的兒子帶著媳婦主動幫家里種麥子,打電話問候的次數(shù)也變多了。
回家后,陳東毅提出給父親買一個智能手機,被拒絕了,“他可能是怕我花錢,還說自己不會用,最后新買了一個帶手電筒的老人機。”
父親的經(jīng)歷被熱傳后,陳東毅注冊了一個抖音賬號,名為“騎行老兵陳有銀”。他用這個賬號發(fā)布作品20個,其中關(guān)于騎行開封、武漢的作品有3個,重游武漢的作品有13個,回家后的日常作品有4個。視頻中,陳有銀講述騎行、重游武漢的經(jīng)歷以及他日常精神矍鑠,總是把院子收拾得干干凈凈,感動著無數(shù)網(wǎng)友。有人稱,騎行老兵樸實勤勞,心有所向,勇往直前,“有條件的話,多帶陳爺爺去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
“父親知道我在拍他,但是他不知道我拍的是啥內(nèi)容,他也不看抖音。”陳東毅坦言,父親的經(jīng)歷被媒體爭相報道,他想借助這波流量把賬號做起來,但做得并不成功,12月就停更了。他說沒有時間,后來也不知道拍什么,嘗試拍了一些視頻后,感覺做賬號并不簡單,“咱是外行。”
至于影視公司想把父親的經(jīng)歷拍成電影,陳東毅有些猶豫,他不知道這是不是一個好機會。他提到,已有西安、北京的多家影視公司找過他,希望得到授權(quán),目前還在溝通中,“這件事,我會和父親商量,尊重他的意見。”
“父親年齡大了,不想讓他留下遺憾。”陳東毅決定,等2025年收完麥子,就帶父母去北京,帶他們?nèi)タ刺彀查T,“這一次我不會再讓父親迷路、風(fēng)餐露宿。”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到達彼岸。”這是陳有銀看完那本獲贈的橋梁書籍,有感而發(fā),在最后一頁寫下的一句話,激勵自己,“你想干什么,你心里有愿望,一定要堅持,堅持就能實現(xiàn)。”